首页  人物风采
知行合一,报效祖国 ——记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农业经济学家温思美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温思美,男,汉族,19581月出生,四川巴中人。19883月加入民盟。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本校学报(社科版)主编。还任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委主委。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农业部“神农计划”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还兼任国际农业政策研究理事会执委会委员,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会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专家顾问团成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贸易学会副会长,广东中青年经济研究会会长等。曾担任美国Kellogg国际研究员,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专家顾问。

 

负笈苦读、报效祖国

温思美教授的家乡四川省巴中市,自小聪颖勤奋的温思美,是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与哺育下,度过了他的小学、中学时代,并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与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高中毕业后,温思美就回乡当了农民。即使干着脱粒、驶牛犁田等最苦最累的农活,温思美也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困难磨砺意志,不忘抱着书本坚持学习。半年后,即被县里招干成为一名国家干部,被安排到巴中石门公社当干事。两年多的公社干事和通讯员工作,温思美做得有声有色,还被选派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和《四川日报》组织的通讯员培训班学习。

1977年恢复高考,温思美被西南农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录取。来自农村、做过农民的温思美,很快就喜欢上这个专业。他不仅努力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还到西南师范大学去旁听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等课程。此外,他还刻苦攻读英语,到大三就已经可以和外语教师和外国专家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曾被授予四川省新长征突击手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1981年,教育部面向全国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温思美一考即中。于1982年下半年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主攻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那里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全球办得最好的专业。留学期间,温思美如饥似渴地学习、求知。他不仅虚心向导师和同学请教,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温思美出众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留学生的亮丽风采。

正是在康乃尔求学期间,温思美与当时来美访问的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卢永根教授、华农大农经系主任陈迭云教授不期而遇。他们向这位青年学子热情地发出邀请,希望他完成学业后到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华南农大执教。温思美欣然接受邀请,怀着一份爱国的赤子之心,毅然于1985年来到华南农业大学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自此,温思美与华南农业大学、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从此揭开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新篇章。

 

治学育人 桃李芬芳

来到华农后,温思美便一头扎进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当中。凭借在海外留学的良好知识背景,加上过人的勤奋,温思美很快就在农经界崭露头角,取得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认可度。因学术成就突出,1987年初,温思美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是当时广东省最年青的副教授之一。在这期间,他潜心做学问,发表了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成为华农大农经系第一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老师。1992年他被晋升为教授。

在国内,他较早地提出了农民的决策理性与其环境的相容性理论,据此,他力主关于农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农业的特点;他关于生产函数阶段与经济合理区域的研究,弥补了主流教科书的不足,完善了生产函数方法的应用;他关于宏观政策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业问题应超越农业部门的观点;他是较早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国内农业经济学者,提出了在有效率增长的动态过程中改善公平的经济发展思想。

温思美教授还先后主持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部委、省、市和横向委托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和国外优秀成果奖,其中,国际食物系统发展研究获得美国Kellogg基金会和密执根州立大学的优秀成果奖,珠江三角洲贸工农体系的规划、布局和政策问题获得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他曾经或目前还担任国外多个学术组织或多边机构的职务。1986年至1990年期间,他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顾问、美国Kellogg基金会的国际研究员(KIFP/FS Fellow)、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客座研究员,1988年以来,他一直是国际农业经济学会和亚洲农业经济学会的会员,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或作为会议的主持人。2000年温思美被选为国际农业政策研究理事会的理事(IFPRI Board of Trustees),这是这一国际学术组织自1975年成立以来首位中国人担任此职;2004年又当选该理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和执委会委员。

温思美教授非常重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他响亮地提出“校以师名、师以生贵”的理念,在指导硕士和博士生的过程中,除了指导他们做学问以外,更注重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教育学生要做到比别人多干一点、比别人少要一点、比别人稍一点的做人准则,要力争达到为学日渐、为道日损的境界,即,做事要每天有所进步,做人要每天将自己的缺点一点。他鼓励学生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做人做事要心胸开阔、不能急功近利。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学生在校和毕业后都表现很好,在已毕业的学生中,有8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12人已晋升教授,6人在国际组织任职,6人在国外高校学习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温思美教授还十分注重学科教材和课程建设。他较早主编了适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使用的《经济计量学》、《农业政策分析》等教材,他与人合作主编的国内第一部高校统编教材《农产品国际贸易》,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并被评为农业部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发展经济学等课程是同类院校中较早的。

温思美教授的教学风格和口才魅力同样让许多农经学子折服。他在课堂上坚持使用国外最新的教材和参考书,使教学的内容反映本学科的国际水平,如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基本上用最新的国外原版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他还采用大信息量、提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早地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他的教学特点是内容新、方式活、站得高(前沿)、联系实际,讲课方式幽默风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砥足弘道、春泥护花

一位有着高度责任感和荣辱感的学者,他的事业心不应仅仅停留在个人学术成就的高低,还应着重体现在竭尽心智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平台的发展上。正如温思美自己坦言,他这一生最大的努力,就是倾其精力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入了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自1992年温思美出任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时起,他团结带领了一批中青年农经学者,筚路蓝缕、斩荆披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终于奠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今日的地位和格局。

当时的华农经管学科,不仅没有博士点,而且在1991年全国9所农业院校的农经硕士点评估中综合实力排在倒数第二。面对严峻形势,温思美和刚刚换届的经济贸易学院行政班子成员迎难而上,不仅确立了“近两年内成功申报博士点,五年内使学科建设水平跨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还制定了促进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四大赶超战略,即人才培养上质量战略、专业结构调整战略、人才引进战略和科研带动战略。四大战略实施后,很快就取得了显著成效,华农经管学科也从此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自1992年以后的六年中,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无到有,学科专业由原来单一的农经专业拓展到农业经济管理、贸易经济、国际金融、企业管理、会计学等五个本科专业,在原农经硕士点的基础上新增了土地资源管理、产业经济学两个硕士点;学科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拥有一支全国同学科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队伍和具有发展后劲的学术梯队;学科承担的科研课题、获得的科研经费和发表论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科的超常发展使学科地位急剧上升, 1998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被批准为广东省和农业部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的专家通讯评审中,其综合实力已跃升到同类学科的前三名。

1998年,连任两届院长的温思美从学院行政领导位置上退下来,给新人更多锻炼和增长才干的机会,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学科长远发展的探索、建设和管理上,充分地履行了一个优秀的农业经济学科带头人的职责。温思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科建设,乃高校立命之本的命题。20005月,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安徽大学召开会议,温思美演讲时指出: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的鼎盛,是在一个并非盛世的社会条件下,靠一个由大师级人物组成的学校领导群体和一批大师组成的名师群体而创造的办学奇迹和治学典范!其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这一治学思想造就了一大批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温思美还指出:一个大学办得好坏,主要取决于两类人:一是学校的管理群体,一是教师。一个著名的大学,一定有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懂管理的、有事业心的学校领导集体,以及以育人为业,博古通今,立于各学科前沿的名师群体。前者的层次、能力和偏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后者的结构、功能和绩效,并进而决定一个学校的发展模式和绩效。这些思想既是他对学科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一个优秀学科带头人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体现。

“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这一办学思想在温思美2006年出任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主管学科、研究生工作后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和实践。在各种会议和场合,他都强调,办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治学理念,这理念就是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为本。他还要求“学校的管理应该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的原则应该是:鼓励学科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宽严有度的约束机制。这一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问责制、透明度、可预测性、参与性。问责性是关键。试想:一个学校或学科在同行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其负责人怎么可以高枕无忧,甚至步步高升呢?制度和操作的透明度可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始终如一地围绕学科建设的一致性才可以为学者们提供稳定的预期,而广泛的参与性有利于集中群体智慧,发扬学术民主,增加主人翁意识。在第二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上,他谈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学,最终的责任,在中国国内就是要通过人员的培训,通过传播知识、技术和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帮助并服务于农村地区。学校应该像一个跨国公司一样去运营管理。”这些理念和观点都深得学术界的认同和服膺。

温思美还热衷于培养和扶掖后辈学者,为青年学者们搭建开辟更多的学术平台。他最高兴的是看到农经研究园地的百花盛开、万花争艳。正如他本人所说,到目前为止,他干了“两件半成功的事”。而其中所说的两件成功的事情就是:倡议并组织了国内农业经济学界每年一度的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这一论坛形式的年会团结了国内农经界的中青年学者并促进了他们成长和相互的交流,今天活跃在国内的中青年农经学者,基本上是在这一论坛的运作中成长起来的;发起组织了广东中青年经济学会,整合了广东中青年经济学团队;这两件事对学术界具有长远的影响。正如当2006年第16届青年农经学者年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温思美欣慰地评价那样:16年来,青年农经学者年会一如既往秉承了过去优良传统:青年人参与,青年人主办,为青年人而办,但是却在不断超越传统,表现为“更多,更广,更深”的良好态势。而华南农大的农业经济学科建设是他完成的另外“半件事”。

 

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1990年以来,温思美先后任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广东省政府专家组成员,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咨询意见,这些建议包括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问题、广东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农村股份制改革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问题等。比如,关于广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三圈三环”布局的成果形成了市政府的正式文件,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建议被纳入中共广东省委的正式文件,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建议纳入省的规划等。温思美正是通过自己研究工作的成果,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的决策,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他还担任民盟广东省委的兼职副主委,努力从学者的身份去关注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各种社会问题。

2005年,温思美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组织的博士团成员,挂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怒江自治州属于多民族、多宗教、边疆、山区和贫困地区,山地占土地总面积97%。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温思美沿着怒江进行调研,走遍了全州95%的乡镇,还记录和撰写了近20万字的调研笔记,并向当地干部提出了“重视产前和产后经济活动的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化”、“改良农畜产品品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建议都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纳。怒江自治州委常委、组织部长蔡江华这样评价温思美:“温博士是云南博士服务团最年长的一位,却来到云南最艰苦的地方挂职。可以说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师长,一位扎实苦干的领导,一位可亲可爱的朋友,一句话:一位有情有义的怒江人!”

2006年以来,温思美先后当选为民盟广东省委主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社会职务愈多、肩负责任愈大,温思美总是尽心尽力地履行好党和人民托付给他的每项职责。他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地参政议政,在更大的社会舞台上更好地担当起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专业人士更能以理性的眼光去参政议政。”温思美自信地说。虽然身兼数职,温思美对自己的最高定位仍然是一个好老师、好学者。这是他青年时代的梦想,如今仍初衷未改,安身立命之所,仍是三尺讲台。正如他自己坦言,“面对各项工作给他带来的忙碌和压力,我依旧带研究生,做各项课题,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有时也会觉得分身无术,但我会把学术研究和参政议政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节省一点时间,而且做起来也更有动力。”

         

                                                            /毛杰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