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善欢(1914——1998),男,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历任华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华南农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深圳农业科研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9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赵善欢多年从事水稻、蔬菜、果树和林木的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有机合成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昆虫毒理学、作物根区施药、害虫不育技术与昆虫激素等方面,成果斐然,造诣殊深。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与王鉴明教授等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致力于害虫综合防治和植物质杀虫剂的研究,提出了以人工合成及天然产品的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作为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昆虫科学的发展多有建树。
赵善欢教授毕生忠于科学的献身精神,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倡导良好的学风校风。他紧密追踪科学前沿,不断深化与拓展研究领域的创新精神。他在昆虫世界遨游搏击六十多个春秋,为铸锻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精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践初衷 奋力搏击
赵善欢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对大自然怀有浓郁的兴趣,课余或假日,常常独自爬上家乡附近的山岗,欣赏各种各样的植物,捕捉千奇百怪的昆虫。1929年9月,他高中毕业打算报考大学时,他想,要是日后能在乡村建个实验室,安安静静地做实验,和植物、昆虫打交道,倒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就这样,从小萌发的研究昆虫植物的初衷,使他考进了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
当时,国民党政治腐败,兵荒马乱,农作物连年歉收。赵善欢看到连片稻田常常被害虫吃光,心里十分难过。他立下志向,要掌握杀虫本领,将来为农作物丰收作贡献。他苦学潜修,课余不是上图书馆就到野外捉虫,制作标本。这个好学聪慧的小青年,很快就博得老师们尤其是几位名教授的赏识,到三年级开始定向培养时,都争着带他。赵善欢从小就对昆虫世界充满兴趣,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学习昆虫学,同时,他觉得水稻是南方主要作物,每年虫害严重,因此,他常常利用课余到远离学院的丁颖教授主持的石牌稻作试验场去,独立开展防治水稻害虫的试验。
1933年,他毕业留校任助教。次年,他即深入到广东十多个县的乡村,跋涉数千里,历时两月余,广泛调查各地农作物的主要虫害情况,写成调查报告在学院刊物上发表,得到教授和同事们的赞扬。1935年,由中山大学农学院推荐,广东省政府委派几名年青老师赴美留学,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被选送到俄勒冈农业大学深造。在俄勒冈,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聪慧,提前一年以优秀成绩取得了学士学位。尽管许多任课老师都十分喜欢他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劝说他在这所学校继续念硕士学位,但是,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向往更高层次的学府——美国东部著名的康奈尔大学。那是一所很有名气、学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它培养的农科博士,在当时的美国首屈一指。
1936年9月,赵善欢转学到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深造。这里高水平的导师,浓厚的学术气氛和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使他如鱼归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见缝插针,努力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他除学好各门必修课外,还选修《无脊椎动物》等多门课程,自学德文和法文、《心理学》等课程,这是由于老师运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原理去解释心理学原理,使他产生浓郁的兴趣。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他更是几乎每场必到。有一年暑假,他专程到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在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和动物生态学家的研究机构里跟班学习。另一个假期,他又到加州南部当时世界著名的河边柑桔试验场去实习。试验场远离市区。在一个多月里,他每天一早驱车到地里去,顶着炎夏烈日调查虫害,搞防治试验,中午匆匆啃下两块面包又接着干,晚上才摸黑回到住处。在校内,实验室是他学习和搞试验的好地方,多数节假日都在里面度过。每年的圣诞节,宽敞的实验室里空无一人,他独自在里面看书做实验,兼给试验植物淋淋水。他说,这样的节日过得最愉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善欢在康奈尔大学三年,第一年就取得硕士学位,接着又用两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学习期间,他已经在美国多家昆虫学杂志包括较有学术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这使他得到了许多教授专家的器重,毕业当年,他就受聘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工作。可是,这时祖国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他日夜惦记着祖国,尽管康奈尔大学给他以丰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可那是异国他乡啊!他毅然辞职,带着大批专业书刊,于1939年底回到了战乱中撤到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农学院,担任副教授。当时,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他借助渊博的学识和勤奋的工作,教学效果良好,又发表多篇科研论文。次年晋升为教授,当时他才26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善欢先后被台湾大学、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和北京大学借聘。在北京大学,他主讲《昆虫毒理学》与《昆虫生理学》等课程,教学认真,讲课前都要看许多参考书,写出详细的讲义,并亲自指导做实验,尽量把学科最新动态介绍给学生,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1948年,他结束借聘回校继续任教。
新中国成立之后,赵善欢一直在中山大学农学院(1952年成立华南农学院)任教,并历任副院长、院长、顾问,直至1983年底才退出学校行政领导岗位。多年来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致力于教学、科研和学院领导工作。上世纪50年代,他主管教学工作,常常一早骑自行车挨家挨户向各系系主任布置工作,匆匆用完早饭又赶忙上讲台。他主讲多门课程,尽管内容早已十分熟练,但每学期授课完毕后总要再修改补充讲稿。他十分注重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强调办事或约人谈话要集中精神,事先应有足够的准备,最重要的工作要放在每天上午精力充沛的时间干。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他习惯在离住所较远的实验室用简单午饭和午休,节假日上实验室更是惯例。在“文革”期间,他也和全国许多著名专家一样倍受摧残,但他坚信科学总有一天会受到社会重视,即使是进“牛栏”在农场劳动,他都注意观察调查虫害,亲自做防治试验,夜晚常常看书、摘录文献,直到深夜。
“文革”结束之后,赵善欢担任学院院长。尽管百废待举,面临许多困难,但是,他励精图治,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带领师生,努力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认真整顿教学秩序,倡导和发扬良好校风学风,使学院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为以后的改革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此后多年的努力,他所在的昆虫学科,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他主持的昆虫毒理研究室,也成为国家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昆虫生态毒理实验室的一部分。
赵善欢常说:做学问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是了解国际先进科技成果,一头是了解国内生产实际,包括学习和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多年来,他除坚持经常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外,还十分注意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他熟悉英文,基本掌握俄、德、日文,常年订阅十多种国内外杂志,购买新书,汲取国际科技最新营养。1957年他到苏联讲学、考察和合作科研,一年中就发表两篇论文,并在莫斯科大学和全苏昆虫学会用俄语分别作了学术报告,获得专家们的好评。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他多次出访,还被国外一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访问教授。其中,1979年带领中国植物保护代表团出席第九届国际植物保护学术会议,并回到离别40年的母校康奈尔大学讲学,得到师长、同学的赞扬。
赵善欢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事业心,卓著的科研成果和高深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他195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广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担任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他是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
昆虫科研 绚丽多姿
在赵善欢住所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幅装璜精美的昆虫标本,这使人一进门就知道主人是研究昆虫学的,也使人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奇百怪、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赵善欢在昆虫世界遨游六十个春秋,他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如那昆虫世界般绚丽多姿。
关于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综合防治理论。赵善欢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对华南水稻主要害虫三化螟等进行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建国以后,又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他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试验,阐明了三化螟多发型与水稻栽培制度之间的关系,与王鉴明教授等提出了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为虫害的调查取样和田间试验设计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他还根据三化螟的越冬习性和生理特点,提出了早春季节灌水浸田的防治措施,并大面积推广,获得很好的效果。从上世纪50年代起的二十多年间,他和中青年教师们先后对防治三化螟的十多种化学药剂,进行药效及其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从中筛选高效低毒新农药,为农药的制造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他们并且摸索用两种农药混合作为三化螟杀卵剂,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上世纪70年代以后,广东耕作制度改革引起稻瘿蚊上升为主要害虫。他又对稻瘿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的综合防治理论,并且筛选出十多种防治效果较高的内吸杀虫药剂,创造了水稻根区施药新方法,作为综合防治新途径之一。这项历时近十年的研究,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且获得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一等奖。
关于我国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赵善欢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对我国的杀虫植物进行调查,开展化学分析、毒力测定和防治试验等。上世纪50年代,他首次发现我国海南文江鱼藤的杀虫有效成分在全世界含量最高,并大面积推广应用这种鱼藤根粉防治蔬菜害虫等的技术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和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进一步发掘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对四十多种杀虫植物进行防治害虫的试验及其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和鉴定,并且通过杀虫植物对害虫毒理机制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川楝、苦楝等楝科植物对三化螟等水稻和蔬菜害虫等具有内吸、毒杀、忌避、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人工合成及天然产品的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是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赵善欢晚年为发展植物性杀虫剂倾注了大量精力。他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及国内的十多个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他广泛搜集、繁殖各种杀虫植物,在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杀虫植物标本园。他想方设法,从非洲引进世界著名的杀虫植物品种印楝,现已在海南省及广东徐闻县等地方种植成功,正逐步推广,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植物性杀虫药剂不仅对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害虫也不容易产生抗药性。赵善欢多年研究发展了我国植物性杀虫药剂科学,开辟了防治害虫的新途径,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赞赏。
赵善欢率先提出“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发展了昆虫毒理学理论。他在我国昆虫毒理学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代,他对岭南佳果荔枝的主要害虫荔枝蝽蟓,进行了为害发生规律、自然抗药性、虫体生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这项为期五年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提出的针对害虫自然抗药性的特点,以虫体生理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适时施用敌百虫等药剂的防治方法,一直被华南果农沿用30年,深受到农民欢迎。
赵善欢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61年首次提出了“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把昆虫毒理学和生态学紧密结合起来。他指出:昆虫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在田间,服务于生产实际,因此,它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整个农田生态系统,注重协调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注意保护害虫的捕食性、寄生性天敌。这一学术观点,发展了我国的昆虫毒理科学,也为农药研制及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通过自身研究实践和探讨国际昆虫毒理学的发展状况,进一步认为,昆虫毒理学一方面应由组织细胞的生理生化研究逐步进入到分子研究水平,发展分子毒理学;另方面,应根据生态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环境毒理学,研究田间有害生物种群的变动及周围生物群落与农药施用的关系,以达到提高药效及保护环境的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今后农业害虫的防治,应当创制更安全、更高效、经济效益高的农药新品种及推广新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努力创制具有“选择性”即对人类安全、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害虫天敌,能和害虫综合治理协调使用的农药新品种,加强从天然产品中开发农药资源,提出开展对重要害虫产生抗药性的监测和预防,以及运用生物技术培养抗虫抗病作物品种,等等。
1993年,赵善欢出版了《昆虫毒理学原理》科技专著(英文版)。这是他在科研和教学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的结晶,分别从昆虫毒理学的基本原理、杀虫剂作用机理、环境毒理学等方面系统地展现了学科的新进展,特别是拓展了他30年前提出的田间毒理学理论观点,系统阐明了田间小气候条件、昆虫种群构成、昆虫个体营养及植物群体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对杀虫剂实际施用效果的影响。全书用娴熟、简练的英文写成,这是一本难得的科技英语教材和国际学术交流专著。
此外,赵善欢教授多年来还在昆虫保幼激素防治害虫、害虫原子能辐射不育和化学不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他几十年一直活跃在大学讲台上,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包括4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还主办了两期全国农林院校植保师资培训班,他的学生至今多数己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教授等。学生遍布国内外,桃李满天下。
1994年,在纪念赵善欢教授从事教学科研60周年、祝贺他80岁寿辰的时候,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昆虫学研究论文集》一书,汇集了他的科研成果精华,受到国内外昆虫学界的重视。
文/庄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