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良师益友李锦厚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李锦厚,男,华南农学院三级教授,曾兼任学院教务长,民盟盟员。

1950年的春天,我考进了广州岭南大学。当我从天字码头乘坐该校电船,踏上幽静美丽而陌生的校园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西方英文世界,既兴奋又彷徨。在十友堂农学院选学期修读课目时,遇见了和蔼可亲的李锦厚教授,他帮我挑选了应修的课程。第一学期选修Smith教授的普通化学,容启东教授的植物学,都是全英文教学,课后要温课到半夜才赶得上。第二学期开始选修专业课,有邵尧年教授的食用作物(粮食作物)和气象学,李锦厚教授的特用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李鹏飞教授的遗传学,谭自昌教授的果蔬加工和卢子荟教授的农耕实习等。其中我最喜爱李锦厚教授的甘蔗课,当时流传有“中大水稻岭南蔗”的说法。李教授是有名的甘蔗专家,我有心加强学习甘蔗,课余帮李教授绘制甘蔗教学图。李教授讲课和解答学生疑难时,总是耐心详尽,谆谆诱导。大家都爱称他为“倾计佬”(善谈者),深得同学们尊敬,喜欢找他讨论问题。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岭大农学院与中大农学院合并后,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教授任华南农学院院长,李教授任教务长,仍授甘蔗课,他亲自带领我们1954届全班同学到珠江三角洲万顷沙大沙田农场实习,他对同学们的关怀爱护,给大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作为班长更是受教诲良多。他还带农艺系同学们到顺德糖厂参观,与工人们一起联欢,体验工农群众感情,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李锦厚教授是我和刘观之,梁擎宇同学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我们的论文题目是“甘蔗品种台糖134与东爪哇2878的生态研究”。我们的试验田在当时的广东农业试验场,由该场专家梁省东辅导。论文进行中遇有疑难问题,李教授都提出具体要找的参考资料。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为我们指出要找的资料在《台糖通讯》的某期某页。他见过一面的人,下次见面便能尊称出他的名字,使人倍感亲切。他还将办公室开放,让我们随时取阅他的参考资料,对我们的论文研究帮助很大。他很重视试验数据,要求我们客观地测取,严格地分析,以求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为我在以后的农业试验和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便准确地评估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价值。

我于1954年毕业分配到广东潮安工作,从事甘蔗技术推广,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全面推广台糖134良种,并大量繁殖种苗供闽、粤、赣各地种植,推动了甘蔗增产增收。潮安由于推广了良种和丰产技术,于1957年便成为全国第一个甘蔗平均亩产万斤县。我所作的努力,总算不负恩师所望。1957年秋我和龚秀绵回广州结婚,李教授做我们的证婚人,他当席致词,并赠《新人生观》一书,勉励我们共同为祖国广大农村农民服务。这成为我们终身的选择,坚持在农村工作中滚打了近四十年。时至今日,言犹在耳,记忆犹新。1975年我调到广东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1982年被农业部派往美国作访问学者,1985年任经作所所长。广东是全国甘蔗重点省,而经作所是以甘蔗为研究重点,也是全国甘蔗良种选育协作组负责单位之一。我始终脱离不了甘蔗这行,对甘蔗情有独钟,对甘蔗专家恩师李锦厚教授有更深切的怀念。

李锦厚教授不怕艰苦,受命调任海南热带作物学院院长,为海南农业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晚年调回广州,在轻工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走完了最后的岁月。我深信凡是认识李锦厚教授的人,都会怀念他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文/周安靖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