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兴全,男,1963年8月出生,四川省什邡市人。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是科技创新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20多项,在人兽共患寄生虫的功能基因组学、分子分类学及分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是我国著名的青年寄生虫学家,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他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10多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中国农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励20多项,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他用“双语”讲授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现代寄生虫学进展》、《小动物寄生虫病学》等7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的教改论文发表于寄生虫学国际SCI期刊。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小动物寄生虫病学》教材。他指导博士后、留学生、博士生、硕士生40多人,是学生公认的好老师。
他兼任国际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顾问,寄生虫学国际SCI期刊编委、12种国际专业SCI期刊审稿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兽医学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副理事长等国内外20多个学术职务,为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从川西走来
朱兴全出生于四川省什邡市民主镇清泉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老私塾先生,在他的影响下,朱兴全自幼就能背诵很多古文诗篇。上学以后,朱兴全成绩一直独占鳌头,父亲坚持让他读书。为了省钱,家里总是吃稀饭,给孩子穿草鞋。朱兴全常自勉:“虽然我无法选择家庭出身,但我可以靠我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父辈长期以来的贫穷生活。”
也正是凭着执着和信念,1979年7月,朱兴全考入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习兽医专业。朱兴全倍加珍惜学习机会。在优美的校园里,朱兴全由最初为了“吃干饭,穿皮鞋”而学,升华为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学,整个大学期间,朱兴全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荣获校“三好学生”称号。
初试锋芒
1983年,朱兴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他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大西北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从事寄生虫学科研工作。
朱兴全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工作努力,在科研业务上很快脱颖而出。1988年7月,硕士毕业的朱兴全面临着人生又一个岔路口。去解放军兽医大学(现吉林大学农学部)攻读博士学位,或者接替他将要退休的导师担任课题主持人,全面主持课题组的工作。权衡再三,朱兴全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主持课题组的工作。25岁的年轻人要领导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老同志,朱兴全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身肩导师重托、领导信任,又岂能退缩?上任以后,朱兴全凡事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亲力亲为。他一丝不苟的精神,任劳任怨、大公无私的品格,得到了同事们的肯定,赢得了大家的拥护,使课题组的工作迅速进入轨道。那时,他一年有三个月以上奔波于外,短短几年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但他从不叫苦,甚至以苦为乐。
由于突出的科研成绩,1992年2月,还不到29岁的朱兴全被破格晋升为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年轻的副研究员之一。1995年5月,受国家教委派遣,朱兴全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留学深造。半年以后,当朱兴全向澳大利亚的几所名牌大学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奖学金时,几所大学竟然争相给他双份奖学金,都希望他能够前往就读。1996年1月朱兴全最后选择了在墨尔本大学兽医学院开始攻读分子寄生虫学的博士学位。
七年磨一剑
在澳大利亚留学、工作七年,朱兴全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他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他最常去的就是墨尔本大学兽医学院图书馆,连管理员都熟识了这位大脑门的中国人。
朱兴全的导师是国际著名的分子寄生虫学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对科研工作要求极为严谨,对学生要求也极为严格。朱兴全始终如一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自愿义务管理导师的实验室的表现,博得了导师的欣赏。导师也主动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朱兴全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实验室,这里就成了他临时的“家”。在墨尔本大学平均要3年零9个月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朱兴全只花了3年的时间,而且在国际学术杂志上一共发表了18篇论文。他的同学、同行都称他为“拼命三郎”。
朱兴全在国外留学期间一直尽自己的努力,以各种形式为祖国服务。他热心参与指导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生,支持国内同行申请有关科研项目,义务提供文献查询服务,热情帮助在墨尔本市留学的中国学子,热忱接待国内来访的领导、专家及同行。
选择回国,选择华农
在国外7年进修后,朱兴全已成为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但他时刻准备着回来报效祖国。他的想法朴实:“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靠政府助学金上完本科,读硕士时是带工资读书,没有共产党、没有祖国的培养,哪有我一个农村娃的今天?在澳大利亚留学7年,学成了是该回国做点贡献了。同时,我回国也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能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为了自己更有用武之地。”2001年初,当他看到华南农业大学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招聘启事时,更坚定了他回国效力的决心。2001年10月,朱兴全回国考察,陆续参观、考察了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综合考虑,朱兴全最终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并于2002年2月底举家来到华南农业大学,圆了他的回国梦。
回国之初,朱兴全教授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困难,实验室建设完全从零开始,学校提供的只是一座空空的两层小楼。从实验室规划到具体的器材摆放,从试管到贵重的高精仪器,朱兴全都必须亲力亲为,甚至还亲自上阵粉刷实验室门窗。精诚所至,经过朱兴全和同事、助手、学生们的共同努力,兽医寄生虫学研究室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建设完成,投入正常使用。
辛勤耕耘,厚积薄发
朱兴全教授知识面广,勤于耕耘,著述颇丰。他主持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旋毛虫病》专著,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小动物寄生虫病学》教材,主编了《兽医专业英语》,在《水禽疾病防治手册》、《动物寄生虫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程》、《高级寄生虫学实验指导》担任副主编,还参与编写了《医学寄生虫体外培养》、《现代寄生虫学》等专著、教材。他撰写的著作内容新颖,论述严谨、信息量大,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朱兴全思维敏锐,能多方面捕捉信息,抓住机会,积极、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1989年他从科研管理部门获得可申请瑞典国际科学基金(IFS)的信息,马上着手收集资料,撰写申请书,1990年获准资助。1993年,他又先后两次获得IFS的全程全额资助,赴南京参加“IFS DAY”国际会议并赴意大利参加第八届国际旋毛虫病会议。更为难得的是,1994年12月,他又第四次获得了IFS的资助。朱兴全教授还努力争取国内各种科研经费。回国几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国际科学基金(IFS)项目、英国威豪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国家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研究课题20多项。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保证了朱兴全教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产出。
“高产出”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为了节省时间,朱兴全一家三口几乎每天都在学生饭堂用餐;他的办公室里有折叠床、冰箱、电饭锅、微波炉……,因为一忙起来,朱兴全夫妇连吃住都在办公室里了。“今天的工作不要留到明天去做”是他的原则,他的电脑显示器上贴着密密麻麻的纸条,在纸条上记着“近期要办的事情”、“急办的事情”等等。他尽量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工作,在飞机上都要拿出手提电脑工作。他满负荷、高效率地工作,从不分上下班、节假日,除必要的应酬外,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2002年暑假,朱兴全教授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兽医专业英语》,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与助手林瑞庆老师每天工作到深夜,比他年轻10岁的助手坚持不住了,他劝助手先回家休息,自己接着工作。申请预防兽医学国家重点学科期间,朱老师和预防兽医系整个团队的成员一起努力奋斗,一起熬夜。朱兴全嘴边挂着“快”字:他说话快,走路快,做事快,思维更快。
最好相处的老师
朱兴全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指导博士后、研究助理、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写作。他还用双语讲授兽医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现代寄生虫学进展》、《小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专业英语》等7门课程,任务十分繁重。他抱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经常备课到深夜。天道酬勤,由于他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广,英语流畅,教学方式方法新颖、得当,讲课富有激情及感染力,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
朱兴全在各种场合以自己在国内外的切身体会及成长经历,教育青年学子们要爱党、爱祖国,激励学子们要胸怀大志,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朱兴全教授都会分别给本科生、研究生作专业教育动员报告。他富有激情的演讲对稳定、巩固新生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兴全教授说,他取得今天的成就,体会有四点:
第一,宏观大环境。他说:“没有祖国这么好、这么快的发展,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第二,立大志。要树立为祖国、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如果只满足于物质享受,有车有房,就可能停滞不前了。只有立大志,才能成大器!
第三,个人努力。他说:“没有一种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持我,我也很难继续前行。我是靠一步步的努力才从农村走到城市,从祖国走向世界,再从国外学成归来。现在的我依然在不断地努力奋斗,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这是迈向成功的自身基础。”
第四,和谐的工作环境。“好人”、“贵人”相助。“在我所经历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好人”、“贵人”相助,这与我以诚待人的态度、有感恩的心很有关系。当别人从内心敬佩你的为人、你的人格魅力的时候,他们自然愿意帮助你。
文/王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