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寂寞科研路 师者父母心 ——记“珠江学者”、稻瘟病专家潘庆华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庆华,男,19633月出生19837月在农学院植物遗传种学专业毕业获农学学位;其后,在中国农业院作物育栽培究所事水稻抗病育及其基础研究;19915月自赴日本京都大19943月和19983获农学硕士和农学博士位;之后,在泰科技开发署生物技中心事博士后究;199910月作为国外引人才返回母校工作。199912月起任植物病理、植物遗传种学和微生物学教授;2005年受聘广省高等校特聘授(珠江者)。潘博士迄今主持了包括家“863计划家“973计划家重大科技专项“功能基因和生物芯片”、 家重大科技专项基因生物新品培育”、家自然科基金、家公益性行科技在的科研项30。在国内外重要30多篇;参编中外文著作4部;得了农业部科技36。多次邀出席国际稻瘟病大国际植物微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大国际植物保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美植物病理学会学术会议并在大或分组会议作报告。

 

攻坚克难,深于钻研

在别人眼中,潘庆华教授几乎每天过着从研究室到自己的家这“两点一线”的生活,总是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研究课题,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就像潘教授自己所定义的教师的主业——科研和教学一样,他认为,只有搞好科研和教学这两个主业,才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植物病理学系的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稻瘟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潘教授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稻瘟病模式系统的遗传学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通过植物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来了解植物与病原菌,特别是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存在的“基因对基因”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在课题设置和研究方面,全面地与国际接轨并参与竞争。在水稻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方面,已经定位了14个水稻稻瘟病新抗病基因,并在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研究方面,已经定位了16个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并在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具创新性的成果。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使其研究室在植物病理学和植物遗传学领域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他的研究室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同时在寄主植物和病原菌两个方面,上、中、下游三个层次对稻瘟病模式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实验室之一。在科研上,他总是时刻以世界顶尖水平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国际水平来衡量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稻瘟病体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因此,现在每每提及到植物病理学尤其是稻瘟病研究领域,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潘教授都已经树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得到大家的认可。

华农,这片对于潘庆华来说既是母校也是现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土地。即便是在几年前研究设备等硬件算不上很完备的情况之下,潘教授依然带领着自己的研究队伍,一起攻坚克难,凭着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熬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现在的研究室,实验设备水平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本身就很热爱自己研究工作的老师,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起在网室做接种、调查,一起探讨、检验研究课题的进展······。一个个研究成果,就是诞生在这个研究室里。他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应该专于形成独当一面的学术研究体系,不能仅仅为了迎合某个研究热点或某种评价体系而急功近利,否则,就不可能构建一个真正优秀的实验室并不断地超越自己。有一个博士生表示,对于潘老师这种专于钻研、敬业奉献的精神,自己是很受感染和鼓舞的。“我们的研究室一天24小时都是开放的,有时我们一天的实验还没完成就会继续,直到深夜甚至通宵。”一席话,便体现了以潘教授为首的这支研究队伍在从事研究上的兢兢业业、勤奋进取的精神。除此之外,潘教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感受。在他看来,兴趣、钻研和踏实是进行科研工作的三要素。没有兴趣,你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投入了,就必须坚持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待科研工作;同时,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作为。 “潘老师能够一以贯之地端坐于实验室,他已经把科研工作作为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了。”他的同事如是说。

 

博学创新,精于治学

潘教授除了致力于科学钻研之外,在治学授课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他以独特的授课方式而受到学生的好评。他治学严谨,孜孜不倦,踏实地追求学问,对于授课,有着一套科学独特的方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认为,时代正在不断地变迁,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只有与时俱进的观点才能与国际接轨,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新颖的课题才能拿出成果跟国际竞争。“我总是主张科研一线的老师走上讲台,把自己最新取得的科研成果传授于学生,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更新和体会最新的科研成果。”潘教授娓娓道来。的确,只有这样,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开创新局面。无论平常有多忙,潘教授总是会认真负责地完成课前备课教案、准备PPT等,而且形式新颖,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他打破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互动交流环节,让学生们自由提问,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种做法对于促使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好处。此外,他还让学生反馈意见,让学生们自由评论,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会感到很公平,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借此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潘庆华老师对于营造一种有自己的学术风格的治学环境有自己的一番心得。“一个优秀的实验室,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实验室文化。”潘老师坚定地说道,同时也以此来鞭策自己。在实验室,学生已经习惯了与他一样在倾听优美音乐的过程中学习、思考;在紧张工作之后,他还会时常与学生一起吃饭,席间还穿插一些轻松的讨论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大的开拓,也有利于各种不同思想的互相碰撞。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潘老师每每在和新生见面的时候就会郑重地要求他们,要与实验室的所有成员一起,为营造一种简单、和睦的研究室气氛而努力,反对繁琐、复杂的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室,学生之间不能搞小圈子,不管你是什么性格,不管你有怎样的背景,重要的是尽快地适应研究室的气氛,敞开心扉与老师、同学交流。如今这种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已经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交流畅通,整体意识和团队互助精神在每个师生中都能得到体现。用心地做事、用心地治学、用心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室氛围,这就是潘老师多年来所坚持不懈的原则。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严格要求学生之外,潘老师同样也是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他的办公室里面,收藏着许许多多的报纸。凭着自己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敏锐触角,他在读报的时候往往会作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自己的思想觉悟以及各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办公室里罗列的多个供学生阅读的厚厚的报纸册,里面的剪报内容凝聚着潘老师的一番心血。剪报的内容触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时事政治、教育、社会评论、人物名言警句甚至是轻松笑话等等。另外,潘老师还大力支持学生搞读书报告会,成立研究室学生自治委员会等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迈向全面发展。潘老师说道:“我们实验室不仅要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还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与国际接轨。”

 

文明关爱,乐于授人

潘教授在灌输学生知识之余,还经常与学生探讨为人之道,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要求他的学生不仅做研究要一流,做人也要一流。他坚持用文明社会的标准来要求他的学生:公共场所不喧哗、不拥挤;不践踏草地;上课、做实验不使用手机;落坐后不能抖脚,起坐后椅子恢复原位;实验或活动场所要整洁、复原;门窗要轻轻开关;垃圾必须分类回收等等。从实验室纪律到社会公德,他都会提及到。“细节反映本质,细节决定成败。”潘老师常常会结合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实际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这些宝贵的知识,在别的老师的课堂上可能很难学到,然而,潘庆华老师却会在他的课堂上向学生一一讲授。他认为:“我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希望他们富有责任心,以礼待人,为社会的文明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潘教授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钻研,扎实求知。在进行科研实验时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团结合作,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这样才能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他还要求学生注重诚实守信,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干一行爱一行,敬业奉献。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潘老师总是那么的善良淳朴和拥有一颗感恩回报的心。他常常会以一张以背负着重担行走在华山崎岖山道上的农民父母们的照片为例,让学生默默地看这张照片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学生说,“想想自己的父母、国家为你们上学、成才付出了那么多。如果你们没有学到真本领,你们拿什么成家立业?拿什么报效自己的父母、祖国?”语气中,淡淡地回忆了当初自己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一切而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进行工作,以自己学到的一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他相信以自己的行动,能够为母校、祖国增光。

劳逸结合,这在潘庆华教授看来,是一个恒久不变的道理。从他的学生口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老师的“两点一线”生活,并不是枯燥乏味的,途中还时不时有一些风景优美的“小憩”。他有时会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一起爬山,一起锻炼身体,一起出外游玩以及为每个学生和老师举办生日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语气中,大家都流露出潘老师对他们各方面的关爱。有一位同学在一次的实验中因自己的失误而发生意外,由于当时该学生没有买保险,潘教授不仅负担了其全部的医疗费用,而且为了使其尽快康复,每天从家里熬鸡汤和鱼汤给学生补身体。除此之外,他坚持原则,公正待人的为人风格也深得学生们的敬重。对于学生的表现,潘老师总会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于学生的一般错误,都会持宽容对待的态度,更着重于提醒学生时刻谨记做一个诚信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新录取的一位硕士生就表示:“潘教授为人非常和蔼可亲,且富有耐心。他打电话通知我去面试的时候,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又无比的感动!”现在就读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一位同学也说道:“潘老师在治学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为我们学生着想,且以身作则,这让我受益良多,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

对于学生读研后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其他道路,潘教授都会支持,并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光明的前程。由于该研究室经过这10年的不断努力的建设,已经在国内外同行中创出了品牌,潘教授的学生往往都是“订单培养”,或在激烈的竞争中靠自己过硬的本领而胜出。对于优秀毕业生的工作,潘教授总是主动、积极地为他们修改“就职简介”并热情推荐。现在就职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一位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更为可贵的是,潘教授作为一个对自己的学生充满关爱之情和期待的老师,为了帮助自己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快地打开工作局面,不仅花大量的心血指导毕业生写论文,而且让毕业生继续其研究生阶段的课题,以便争取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现在就职于本校的一位老师,以及就职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位老师等都是由于潘教授的后续支持而进入各自的人生快速道的,她们不但第一时间被评为高级职称,而且拿到了国家级课题。“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像潘老师这样的老师,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老师。”这些毕业生异口同声地表达了他们对潘教授的感激之情。

在考核招收研究生方面,潘老师也是有着独树一帜的做法,在他的招生题目中,有心理测试题、普通英语题、专业基础英语题以及申论题等,这样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借此机会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适应性和综合素质。“性格的活泼和沉静并不影响学生的录取,重要的是学生的态度。”试题里很少关于学科的专业知识,潘老师相信,只要学生踏实上进,并对学科热爱,学好专业不成问题。有一位同学今年参加了潘庆华教授研究生的复试,虽然并没有被录取,她心里却充满了感动。她说:“‘学生要选择最好的导师,导师要选择最优秀的学生。’潘教授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潘教授是个很好的老师,我很想跟他学习!”

 “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单纯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这是潘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因为简单,才成就了这么一个科研突出、精于治学、乐于授人的让人敬佩的潘庆华教授。苦学求知,只为了能在科研领域上有一番作为,为国争光;沉着踏实,坚守原则,传道授业解惑于学生,只为了让他们茁壮成长!他,在简单的生活中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在教书育人中分享人生处世之道。潘庆华教授的风范和精神,将会继续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农学子。

                              

                                                             /叶晓敏  萧洁梅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