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实践者 ——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毕英佐研究员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毕英佐,男,1944年出生。现任华南农大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第八、九届广东省政协常委。毕英佐19639月考入华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基层农场做过技术员、场长。19799月到19827月在我校畜牧兽医系攻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1982年到1988年在广东省家禽研究所任课题组长,19883月调入华南农大动物科学系,1992年起先后担任动科系副主任、主任。由于出色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他获得了多项荣誉,主要有:1998年,获广东省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19989月,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中华农业科技奖”;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单位授予“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

最能展示毕老师在农业推广中取得骄人业绩的主要有三项成果:一是他主持科技开发的系办企业期间(即19921999年)总体经济效益为三个1000万:上交利税1000多万元,上交学校1000多万元,投入系教学科研1000多万元;另一项是技术入股,加盟新兴县民企温氏集团,为温氏集团畜牧生产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温氏因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三项是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区(A)广东新兴县示范区的课题。该课题科研成果突出,创造了1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

老师大学毕业后在畜牧兽医一线工作近10年,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深刻了解基层对科技转化的巨大市场需求,铸就了他先进的市场理念。他立足教学科研岗位,利用教学科研力量,闯出了一条“内办实体、外联企业”的“校企互赢”创新路子。他有许多敢为天下先、闯出新天地的故事。例如,1988年他借贷5万元,领头办起系里的饲料添加剂厂,亲任厂长,进行新产品研制开发和推广。1993年他又独辟蹊径,领导与港方合资建立广州惠华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动物保健品龙头企业,1996年被认定为一间从事各种新型畜禽水产品和饲料添加剂开发、研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部GMP标准生产的样板企业。连续多年获得“省模范纳税户”、“市模范纳税户”、天河区“经济工作突出贡献单位”、天河区“优秀高新技术企业”荣誉,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授予“科技进步企业”。

1992年,动科系以技术入股与新兴县温氏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毕老师亲任专家组组长,向温氏集团提供全面技术服务,把温氏集团作为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基地,创建了“校企互赢”的新模式。通过科研创新为温氏提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温氏企业因此迅速发展成最大的民营养殖企业集团,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合作前1992年该集团产值4200万元,合作后企业高速发展,2008年总产值已高达150多亿元。毕老师认为:“我们一些科技工作者在观念上或多或少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是做科研和教学,满足于写论文、出成果、填补科研空白,这些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这里是不够的。早年的农村基层经验告诉我:科技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与没有科研成果本质没有多大区别。我心里一直有个结:就是一定要寻求机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老师告诉记者:毕老师知识领域很广。企业同行认识毕老师的,都把他看成是企业老总。他驰骋商场多时,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谈及很多的市场新观念、新术语。不少人把他当作经济学教授。

问及一个大学教师要搞好企业经营,最主要靠什么?他回答我:“靠观念,关键是有什么样的经营理念。我们提出的‘内办实体,外联企业,’就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我们提出的‘技术入股,利益共沾,’和‘无偿奉献,社会回报’模式,前者称之为效益驱动型,后者称之为精神驱动型,就是两种不同的经营理念。”这大概就是儒商、学者型企业家的独特之处。

 

(二)

老师说,自己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教师。

2001年第一学期,他带有15个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讲授4门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个,科研经费共100多万元。

毕老师上课特别认真,信息量尤其大,国内、国外新成果,甚至国外杂志上最新发表的专业论文,他很快就掌握并及时介绍给学生。毕老师专为研究生开设了《营养免疫学》等新课程,他开的《动物生产》课程,不仅本系的学生听,外系和校外的不少人也慕名来听。听过毕老师课的人都说,他的课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畜牧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在他那里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地讲得清清楚楚。

“教学、科研都要面向实际,尤其是我们做畜牧兽医专业的,一定要时刻注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就遵循这个导向。作为第一主持人,他领导完成的“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产学研办学新形式”的教学改革,获得1996年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广东科技进步特等奖。因为在教书育人中的特殊贡献,毕老师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奖,1999年获得学校教书育人一等奖。

毕老师在禽病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在全国兽医界享有很高地位。他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分会副理事长、动物微生物分会副理事长,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特别是对危害我国畜牧业的重大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新城疫、禽流感、口蹄疫等有深入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他首次在华南地区分离到2株传染性囊病病毒,证实了我国传染性囊病病毒变异株的存在;主持研制国家二类新兽药普杀平、肾肿灵、雏鸡开食盐等20多个新品种;他深入全国各地农村,给农民传授养禽和禽病防治知识,授课300多场,听课农民达4万多人次。他用三年时间主持完成国家重点高新技术攻关计划——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区(A)广东新兴县示范区的课题;专家认为他的研究开创了许多新模式:“高新技术+技术体系”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四新突破”(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作坊式生产带动模式;“市场开拓+技术开发”适合小农场发展的推动模式;“政府支持+良种良法支撑”带动发展模式等四种适合不同产业的科技创新模式。同时,又创立:“超市+高校+连锁农场”、“协会+工厂”、“加工企业+基地”三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创了“技术入股、利益共沾”效益驱动型和“无偿奉献、社会回报”的精神驱动型两种成果转化模式。专家们评价这项成果为21世纪华南丘陵山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树立了榜样。

在与毕老师交谈中,我常被他的手机铃声打断。他在电话中解答客户或农民提出的在畜禽生产中的问题,他问清情况后,三言两语,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提高或降低多少温度,就把问题解决了。他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谁都可以向他咨询,手机24小时开机解答问题,这不就是“无偿奉献,回报社会”精神的真实体现么?

 

(三)

1992年至20015月毕老师任动科系副主任、主任。用日理万机形容毕老师,一点都不夸张。因为他要抓市场开发经营、科技推广;要带研究生,要授课、搞研究;他还是有80多名教职工,360名本科生、6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院长,要全面负责、操心大量行政管理工作。

毕老师在院系领导岗位上,工作出色,广受大家拥护。他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改善集体福利。毕老师总为学校、为集体谋利益,为学校教职工这个大口袋着想。他开创了“校企互赢”创新模式,目前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在温氏工作的教师多达20余人,其中担任总经理级干部有10多人;自1992年至今,动科学院承担温氏科研基金达20多项,经费2000万。

服务“三农”,发展自己,这是毕老师在倡导科技推广、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校企互赢”实践中的深刻体会。在他任院系领导期间,成果显著:(1)探索出“校企互赢”的发展模式,动科系利用科技开发创收的资金投入10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极大地改善了教研条件,增强了办学活力,促进了学科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2)动科系学科建设过去比较薄弱,由于毕老师抓住了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促使动科系走上“校企互赢”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促进、加快了动科系的学科建设步伐。1998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填补动科系无博士点的空白。该学科1999年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动科系又增加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点。由于学科建设上了新台阶,畜牧学已列为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3)期间,动科系的科研成果显著,科研水平明显提高。获得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九五”期间有“973”、“863”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的项目、以及横项课题共60多项,科研经费达500万元。“八五”以来有38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研究开发出48个科研新产品。动科系因此于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系党总支1999年被省委授予“模范基层党组织” 光荣称号。

 

(四)

20042月,毕老师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是对毕英佐等老师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我校新荣誉。

由毕老师主持的《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始于881月,200112月结题完成,用时13年。作为科技部“九五”重点攻关、省“九五”重点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星火计划”项目等。该项成果特点是:技术先进、机制创新、规模大、效益好、示范性强。成果突破了优质肉鸡产业化进程中的良种繁育关键技术,建立了优质肉鸡良种繁育体系。攻克了适合优质肉鸡产业化发展的配套技术,建立了优质肉鸡产业化技术体系。建立优质肉鸡“北繁南养”产业化模式,完善了“高校+公司+农户+市场”、“研究所+公司+农户”的优质肉鸡产业化模式:创造了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范例。

 

(五)

毕英佐教授现任温氏集团研究院理事长,集团专家委员会主任,高级专家、顾问。他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专家、教授,也是温氏集团的好领导、好干部,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温氏人学习的好榜样。

老师曾任温氏集团技术发展委员会主任,肩负制订公司的技术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协调、咨询、服务整个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指导技术部门及各专业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工作;对上级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工程中心、创新中心及集团内部的科研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对集团内部技术成果进行评定,审批、管理集团科研基金;组织制订集团主要产品的技术标准;对各研究平台及试验基地的运行实施宏观管理等重要职责。

作为温氏集团总经理,2006年他担任科技创新中心总经理,20083月起担任温氏研究院理事长,工作上他严格要求每一位员工,但对员工生活的关心细致入微。研究院作为温氏集团的专职研发单位,毕老师告诫员工:要有责任感、紧迫感;要为集团公司多出产品、出成果、出效益;要注重科研的科学性、前瞻性及创新性;科研要结合生产,科技成果要及时转化、应用于生产;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提高个人技能,提升整体实力;要注重工作效率,工作要突出重点,目标明确,计划有序;要增强企业归属感,认同温氏模式,认同温氏文化,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深刻理解“有为才有位”的道理,保持良好心态,做好人,做好事,“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树立明确的人生方向与目标。

作为专家、教授,毕英佐见证了温氏集团从七户八股8000元起家的小小养鸡场、到1992年产值4200万元,再到今天销售收入超过150亿的民营大型科技农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他为人谦虚谨慎、和蔼可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公司上至集团总裁,下至养殖场技术人员都乐于并经常与他沟通交流,把他作为工作、生活的良师益友。在温氏集团,几乎每一位与毕老师打过交道的员工提起他都赞不绝口,言谈中流露出对他的崇敬。他为人豁达、处世坦然、知识渊博、技术精湛,使他成为每一位温氏人学习的榜样。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毕老师说,还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也还要多做一点产学研项目,多为农村奔小康做点事情,多为农民致富做点事情。

老师还继续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岗位上忙碌着、奉献着,成绩和贡献也越来越多。教授、企业家、系老领导、温氏集团好干部、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不同角色交织在一起,毕老师演绎着多彩的人生。

 

                                                       /易  钢 吴珍芳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