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事业扎根于追求和责任 ——记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立业标兵梅曼彤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梅曼彤,女,194210月出生。现任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常务副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科学及应用(863II)专家组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和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广州市政协委员。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立业标兵、国家“863计划”先进个人等称号。

 

艰难曲折的学术道路

许多人觉得梅曼彤教授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女强人,谈起这个问题,梅教授轻轻地笑说:“我认为,女人应当有自己的事业。”就是这么种信念,驱动着她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在学术道路上耕耘。

1960年,怀着做中国居里夫人的梦想,梅曼彤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可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家庭出身使满怀大志的她只能入读华南农学院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她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良好心态,以及强烈的求知欲,认真学习。但在田里的劳动曾经使她全身过敏,持续发高烧,她曾经想过退学,可是心中那份对科学技术渴求的意念时时激励着她,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她硬是挺了过来。

1965年梅曼彤在华南农学院生物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和当时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一样,她下过乡、去过“五七”干校。1972年,梅曼彤从干校回校,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还是不能从事当时视为“保密”的专业——生物物理,而被调去蚕桑系工作。她与黄自然教授合作开展 “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增丝机理”研究,为蚕业上广泛应用的保幼激素适时适量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该研究于1982年获广东省高教局科研成果三等奖。

“文革”后,她回到生物物理教研室,从事自己的心爱专业——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此时,她感受事业春天的到来,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1983年通过英语测试,她获得了世行贷款的资助赴美国进修,她坚持自己的爱好、理想,选择了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劳伦斯伯克利研究所从事放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美期间正好赶上了基因工程在美国兴起,她在完成自己的进修计划的同时,像海绵一般,吸吮新知识、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美国的条件学习遗传工程知识,为回国开展遗传工程研究做准备。付出终会有收获,1985年在美国辐射科学三十三届年会上宣读了以她为第一作者的“重离子辐射诱发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原养回复型变异的研究”一文,并发表在《国际放射性生物学》杂志上。国内外专家对此篇论著评价较高,认为其“学术造诣较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筹建遗传工程研究室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求学,梅曼彤带着学成的喜悦,按期回到学校。她选定空间辐射及高能重离子辐射对植物的诱变效应、诱变机理及生物学效应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回国时,等待她的还有一个更为艰辛的工作——在卢永根教授领导下,组建农业部批建的遗传工程研究室,开展基因工程研究。

当我们坐在富有现代气息,在省内、甚至国内某些领域均处领先地位的遗传工程研究室采访时,梅教授谈起了当年回国创业的艰辛。遗传工程研究室在筹建时只有几间房子和价值1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人员配置、各项研究刚刚起步。学校给的条件是“简陋的”,提出的要求却是“高水平的”。时任校长的卢永根教授对梅教授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针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的情况,加强实验课教学,尽快培养出全面掌握DNA操作技术的研究生;二是实验室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梅教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陋就简,摸索前进,创造条件开出《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并承担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子图谱定位的研究,连续10年承担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在全球组织的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项目,继续利用美国实验室的条件,开展了重离子辐射对水稻诱变的研究,此研究的成果在1996年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就是这样边建设边使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研究室初具规模。1996年经专家论证,广东省高教厅决定在遗传工程研究室的基础上,投资建设省教学提高型的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作为项目负责人,梅教授在繁忙的科研、教学任务中,挤出时间,从人员配备、实验室装修到仪器订购、安装,实验室课程设置都亲自过问,使实验室按期建成,并提前为校内外学生开课。省高教厅在组织验收时,上级领导和专家对我校的建设,特别是对梅教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出任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

看着自己与一位美国科学家合写的《太空放射生物学》一书,梅教授回忆了她涉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管理工作的经过:她在美国进修时的导师在美宇航局工作,为了向中国介绍国外在太空研究的进展,他们合作编写了《太空放射生物学》,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太空放射生物学知识的专著。国防科工委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办公室通过这本书,看中了梅曼彤的知识背景和她在美国的工作经验,邀请她出任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可是,以她一贯低调的性格,没有立刻答应。直到1996年底,“863”专家组邀请她参加在南宁召开的会议上作一个学术报告。刚刚参加完英国一个学术会议的她,马不停蹄地赶去了南宁。梅教授介绍了英国会议的内容及对中国在太空育种研究的看法。没想到,这次会议是“863”专家组对她的刻意考察,结果当然是令人满意的。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向她发来了聘请担任空间科学及应用专家组专家的聘书。1997年—2000年梅教授作为专家组专家参与了空间生物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并承担了相关研究项目。

在此之前,国内学者对空间种子搭载诱变研究不够规范化,各种所谓“太空”育种作物层出不穷。人们还无法对空间环境对作物产生影响的现象作出理论解释,农学界及生物界有的科学家们对太空环境对作物的诱变抱有怀疑态度。梅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后,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过去十多年间空间育种的各项研究成果,编制出太空育种管理规范,得到专家组通过,作为国内第一份太空育种规范管理文件下发。并按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的要求,于200012月主持编印了介绍太空育种的画册“空间诱变育种—农作物育种的新途径”。她与专家组成员一起制定“863”资助太空生物学研究方向,提出在我国开展微重力组织工程,以用细胞三维培养,培育人体器官的建议。之后,又和中科院合作,探索太空搭载的种子在太空受到哪些辐射、与它们后代突变的关系等……使许多国内、国外的专家对航天育种和太空辐射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引起同行的重视,先后应邀在北京的香山会议、上海的东方论坛作了“载人航天中的放射生物学研究”、“空间放射生物学和空间诱变育种”等报告。

 

 

强化学科追前沿

2002年底,“211”工程专家组验收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这个子项目时,对该学科的建设水平及科研力量的评价相当高,认为其“为国家和地方教育、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人才……已圆满完成和部分超额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取得这样的成绩,梅曼彤功不可没,从遗传工程实验室的创建,发展成为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每一步都有她辛勤的付出。但梅曼彤教授看到的并不是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点的首席专家,他想到的是学科建设的新目标——整合全校的力量,建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点,从而将学科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想到了就去着手做,梅曼彤教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博士点的筹建。虽然当时学科硬件已经具备了,但是最关键的组织工作却容不得丝毫马虎。她站在学校的高度,思考着如何整合全校力量,使博士点涵盖动物、微生物等领域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在梅教授的热情邀请下,一群在学术研究上互补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聚到了一起。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么多老师,每人的学术背景不同,各个研究方向之间怎样协调、课程怎样安排、招生专业的方向怎么定……,为了尽快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梅教授集合大家的智慧和力量,突出每个方向的特色。2003年底,我校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一次申报成功,新的博士点涵盖了植物基因组与基因工程、植物抗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生物化学和昆虫分子生物学四个方向,实现了植物和动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互补。博士点建成后,该学科又于2005年成功申请建设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科学家总是能凭自己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学科新的增长点。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政府面临如何对转基因作物监管的问题。由于梅老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和教学,她应邀给广东省农业厅领导讲课,介绍转基因产品的发展和现状,提出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的监管,促使转基因技术有序、安全地推广应用。此后,广东省农业厅根据我省的需求,向省人大提出了建立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向农业部提出建立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体系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农业厅及国家农业部先后投入经费,在我校筹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实验室。接到任务后,梅老师被学校委任为实验室建设的具体负责人,她组织相关力量,从实验室装修、设备配置、技术标准等一系列工作入手,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开展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2009年农业部对我校“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广州)”颁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和农业部机构审查认可证书,中心正式获得转基因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监管的资质。作为中心的常务副主任,梅老师现正和她的同事们一起,为政府对转基因植物的监管,为企业生产原料的监管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教坛耕耘传薪火

“作为老师,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成长”当梅曼彤教授如数家珍般地说起她培养的学生时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她早年培养的几位在职博士生现在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教授、博导了。而当年的小字辈研究生们,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成绩:傅延,硕士,毕业后赴美留学,现任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邓康文,硕士,现任美国惠氏药业研发人员;胡振湘,硕士,现在珠海丽珠药业从事技术工作……,一口气,梅老师把她的学生一一数出,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追求……

作为教授,梅曼彤一直站在一线讲坛上,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如《专业英语》、《文献综述》、《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她的备课本每年不断更新,以认真严谨的教学作风、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知识、最新的研究进展传授给学生。每次开课,学位都是供不应求,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她坚持按实验室学位数量安排学生。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梅教授在学生眼里不仅是一位严师,而更像一位慈母、一位好友。学生们在学习上、思想上遇到问题,只要找到梅教授,就一定会有满意的收获。在思想教育方面,梅教授经常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来教会学生们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做人不要一味儿追求物质享受,要做出一番成就。”学习之余,梅教授很懂得“松弛之道”,经常组织大家出外放松一下。而最令学生们佩服的是梅教授的工作态度,“她对科研的要求很严格,业务抓得很紧”,“梅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总是那么精力旺盛!”每次出国、或在国内出差,只要一有空余时间,梅教授就自己查文献,学习新知识,“梅老师掌握专业发展新信息比我们在第一线工作的人还多。”

在梅教授心里,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满足莫过于眼看着研究室和一批骨干力量的成长。尽管她一再地强调自己只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做的都是一些幕后的工作,但是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她甘为人梯,扶持和培养年轻一辈的责任感和崇高精神。

她把一批年轻人推向了第一线,自己在后面统筹规划,出谋划策;她以自己的人格精神,就像一块超强磁铁,强烈地吸引着年轻人;她在人才任用上独具慧眼,给每个年轻人最大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人活着要有一种责任感,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要重视自己的信用,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就是梅曼彤教授的人格魅力所在。正是在这种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一批年轻人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团队中聚集、奋斗成长,逐渐形成了包括刘耀光、彭新湘、郭振飞、庄楚雄、曹阳在内的一批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

 

                                                            /叶珊  陈家来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