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学至深宏 厚积而发 ——记著名画家孔宪明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孔宪明,男,1931年生于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六岁学画,曾就读于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主办的广州市艺术专门学校。1953年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美术系,继而深造于中南美专绘画系。1956年在于中南美专国画系(现为广州美术学院)任教。1983年为创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专业而调入本校执教。孔宪明教授从事美术创作、设计和教学已有五十多年,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最早创立了园林绘画教学体系,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岭南地区的许多园林和美术人才。

      孔宪明教授在艺术和绘画领域造诣很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在国内获大奖,六十年代作品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七十年代获创作发明甲等奖,八十年代创作和设计的“香港佛头洲岛总体设计效果图”,在国际投标中唯一获选。孔宪明教授退休后旅居美国,虽年过古稀,但他积极投入世界文化艺术的熔炉锤炼,同时坚定将艺术的触角向着表现宏观生态的生物链延伸和探索,逐步形成和搭建了自己中国山水生态环保画家新的定位和平台,他的卷卷宏编巨制,以全新的视角热情呼唤和讴歌绿色文明,获得海内外很高的评价。


谦谦学者,导师如钟

        1984年,孔宪明刚到校就承担起构建林学院园林专业园林绘画课体系的任务,当时我国南方的高等院校尚无相关的本、专科专业开设,没有先例可供参照,特别是在传统的农科院校中,艺术和设计师资稀缺,教材空白,艺术教育几乎是一张白纸。当时的主流思路有两个:一是按照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的基本路子去走,二是参考工科院校建筑学培养建筑设计师的课程体系。这两个思路培养目标相近,都是设计师。孔宪明在美术院校任教多年,按第一个思路去走,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但孔宪明教授认为,画家和设计师虽然都是艺术的同路人,但社会职能不同,基础学习和专业特点也有诸多不同。他同时指出,工科建筑专业的绘画课程基础部分可参考。建筑设计师和园林设计师虽然有着环境设计的共同使命,但园林设计师肩负着人——自然界面以及生态的设计和建造的最大命题。孔教授和其他教授反复研究了园林绘画教学的发展规律和道路,决心搞出具有岭南特色的园林专业教学体系和园林绘画教学体系,为园林专业在岭南地区的龙头地位做铺垫。

        改革开放之初,群众对园林了解甚少,学生艺术素养起点普遍较低,对于专业学习特别是绘画学习信心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孔教授多次召集相关教师研究和交流,寻求和探索切实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他说,农科院校的园林专业是环境设计师培养体系里唯一不设艺术门槛的专业,要取得教学上的成功,关键是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思想。孔老师为此做了许多探索,例如在低年级教学方面,除了通常集体授课之外,还创造条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式的‘传、帮、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孔老师还规定每次绘画课,教师必须亲自作示范,从程序、手段、方法等关键环节一一作出演示,素描课、国画课、水彩课和写生课无一例外。这样,一方面给了任课教师很好的临场经验的锻炼,另一方面,给同学们壮胆打气,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园林绘画的主课和其他相关绘画课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孔教授在教学指导实践中,“严”字当头是赫赫有名的。素描课堂上,从来没见过他声色俱厉地苛责过誰,但当他锐利目光落在作品上,学生总是多少有点紧张害怕。他严肃地告诉大家,基础作业就要鸡蛋里头挑骨头,对不足和谬误就是要明确指出直言不讳。孔宪明带领一帮年轻学生,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因陋就简习地而坐写生,取得了大量的创作和设计资料,这种踏踏实实的作风和敬业精神至今仍为林学院的师生津津乐道。孔教授要求学生在课余学习,随身携带一本速写本,“既然学艺,就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做什么像什么。“园林设计师手中的笔是最有分量的,我们有责任用好它”。”尽管孔教授的家在市内,离学校很远,但他经常为学生加班补课,常常坚持辅导到黄昏以后才去搭公交车。

        孔教授还根据他数十年的艺术实践,提出园林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见解,即学习园林规划课程,除了生态学上的意义,最好要结合学习传统的山水画,同时掌握宏观上的美学规律学习园林设计课,锻炼和提高把握细致结构的能力。


毅力有恒,忘我追求

        孔老师对艺术追求的忘情执着,对绘画技法的不懈探索,也是令人感动的。他担负的教学课程较多,社会工作也不少,每天清晨从市区赶到学校,晚上回到家中已是华灯初上。可是简单的休整之后,便进入他例行的创作时段,多少佳作就是在此情此景之下,在这狭小的简陋画室中诞生。

    孔宪明教授生性朴实,不善应酬。他勤于思维,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捕捉形象的眼睛,长期潜心于艺术创作,终于成为国内著名的高质高产画家。几十年来佳作妙品层出不穷,他的作品中有数十件在国内外获奖,被送往英、法、美、日、新、墨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展出;国内外不少著名博物馆都收藏了他的作品,其中仅英国就有十所高等学府悬挂孔氏佳作。

        1983年暑期,孔教授准备画黄山。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他每天凌晨四点出发,风雨不改,直至宿鸟归巢、笔迹模糊才回到驻地,马上又支起画板,灯下继续执笔填补装点。当时他的精神感动了同宾馆的很多客人。历史上画黄山的画家可谓多矣,唯独孔宪明教授那巨制宏篇与众不同。他独抒胸臆,将黄山的“三奇”“四绝”之千姿百态,万般神韵得心应手,终于心领神会,创造全新的意境。孔教授的构图之妙,剪裁之巧,意境之深远,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孔教授作画时极为专注投入,他一旦进入绘画境界便旁若无人。特别有一次,在长时间的操作之后,他突然感到口干舌燥,周身疲累,不觉间端起画案前一水杯习惯性本能地仰头一饮而尽,谁知喝到口里的竟然是洗笔之墨水。

        孔教授被中外艺术同行公认的一大成就,就是罕见的、宏图巨制的大长卷、大篇章,从十余米到二十来米,再到三十八米。从《黄山图》、《海底森林》到《漓江图》再到他倾注了十一年心血令人倾倒动容的《海岸神韵》,一直在不断地谱写着新的画章,而且是年岁越高气魄越大,思想越激昂,视野越宽广,境界越神奇。

        “超过半世纪丹青笔耕,教学相长,我觉得画家生命的意义在于创作与发展。创作以追求牵动人心、长久动众的艺术作品,以达到持久生命力的最高境界。”孔教授如是说。孔教授的一生都在突破中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行内和舆论一致公认当时已年近六旬的他当为“岭南画派又一雄”。孔教授敏锐地觉察出世界的下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是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生活和生命,就谈不上人类的幸福和历史的发展,而有志于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艺术家,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完全应该有所作为。于是他更自觉地关注生态环保,并不遗余力地宣传生态环保,他给自己新的定位是山水生态环保画家,并为这一主题的艺术表现倾注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1986年炎炎夏日的暑期,孔教授带着助教远赴海南搜集创作素材,观察热带森林生态,终于他在腹稿中孕育了一个全新的主题、全新的表现手法:它以红树林区域的多物种、多形态、多层面的视觉界面,把笔锋从空中、水面、岛屿一直伸向海中和海底,将它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之间的依存关系以艺术的手法去揭示、去展开、去歌颂,画面上主角的大特写,棵棵红树,水上气根和水下的支柱根盘根错节根根相连,如龙似凤,古幻奇特,它们由近而远,终于汇成壮阔的场面和巨大的气势,最后是无数的生命活跃在水下迷宫和水上森林,整个画面构图完整,风格超逸,展示了人类在自然保护方面的能动作用和美好的前景。

        同年十月,孔宪明的这幅题为《海底森林》的力作,参加了我国和香港合办的主题为“水源生命”的艺术展览,轰动了海内外,当时正值中英香港回归谈判期间,英国女王夫婿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身份,偕同随行的各国官员,翩然莅临参观。亲王还一时豪情勃发,立时提笔在长卷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尾随的中外高级官员也都一一签上自己的姓名,成了当时媒体极为敏感和高度关注的事件。

        孔宪明旅居美国后,生态环保意识更是与日俱增,创作出大量的生态环境国画精品。特别是他倾注十一年的心血,足迹遍山海,以美洲海岸为视野,隐含了世界各大洋的瑰丽雄奇,集于一卷,绘出长38米的国画巨作《海岸神韵》,此卷为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大气之作,气势磅礴,天孕神揽,堪称孔宪明集大成之艺术新作品的代表作。行内及艺术媒体认为,《海岸神韵》问世表明孔宪明已完成了他艺术人生中的又一次质的飞跃。他特意刻下一枚颇能反映他的艺术新思维的印章入画,鲜红的篆书是“中国心,环宇情”。


志存高远,提炼世界艺术霞光中的一抹中国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孔宪明教授艺术活动的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从应邀参展、应邀访问交流直至讲学,他的创作、他的讲学以及他的艺术思想,也曾在大洋彼岸的展览和讲坛风靡一时。1993年移居美国后,他在繁忙的创作之余,也开始研究西学。他打破多年不收艺徒的习惯,在旧金山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包括律师、医生等社会精英在内的对中华书画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

        孔宪明的绘画技法,在这时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和创新。他在继承中西古今画法的基础上,将世界古今各族裔的画法技巧取其之长,冶炼一炉,“土洋深化”,重新铸造,融为一体。他用中国画特有的水墨笔法,结合现代的表现形式,将线、块、面、色有机结合,出现神奇的层次感,色感、量感和空间感,使中国画与现代流派的矛盾趋向和谐,实现了民族色彩与现代对比色彩的统一。孔宪明教授的艺术探索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绝非偶然,他的“孔氏机理”和他的“环保生态山水画”,已经形成了孔宪明新的独特绘画风格,日益为海内外更多的受众所熟知。

        孔宪明教授在绘画领域勤勤恳恳,他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中,享誉海外,得到二十几个国家、民族的文字祝贺和称赞,还先后选拔至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及新加坡等国家交流展出,并相继参加历年国际性联展。其中1982、1985年两次在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以及1987、1988年两次在美国举办的个人画展影响较大,还应邀赴美讲学及作品巡展三个月,为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添上浓重的一笔。

        例如,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在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信函中写道:“孔教授的作品,淡雅恬静,意境深邃,感情真切,功力深厚,构图新颖,记忆高超,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岭南画派开拓光辉的一页,校长阁下等治校有方,造就专家,不遗余力。孔教授与中美艺术界的教授、专家等进行了学术交流,深受热烈欢迎与崇拜。因此,除孔氏受到应得的荣耀外,贵大学与我们中心同时饮誉美国。”

        1988年,孔教授应邀赴美讲学时,得到媒体和美方的赞誉和礼遇。美国总统的朋友把总统约翰逊的毡礼帽转送给孔教授,毡帽里印有总统签名标记,这显示了中国学者得到难能可贵的礼遇,也是我们华农人出国展览交流获得的殊荣。

        2001年,孔教授被美国官方授予杰出艺术家成就奖,结束语写道:“世界因为您的贡献更丰富多彩”。加拿大同行赞誉孔教授的画作体现了“孔家机理,孔氏风格”。

        2006年中秋佳节,美国加州罗省华语广播电台选在黄金时段对孔教授进行专访,使全球各大洲的华人同时现场现时听到孔教授的讲话,此乃中国画坛的荣耀,也是我中华儿女们的荣耀。

        2007年,美国加州众议院授予孔宪明教授嘉奖状赞赏其作品,结束语写道:“实至名归的传统与‘摩登’相结合的艺术大师!”


天道酬勤,永不停步

        孔宪明教授从艺数十年,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而画展上获得尊贵的来宾和同行赠予的题辞,最多的是“天道酬勤”,这是熟识和了解他以及他的从艺治学态度的朋友们,对他最准确精辟的概括和赞誉。一个“勤”字,不单意味着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更多的是折射出他在艺术世界永不言倦、永不停步的探索的精神境界。

        孔教授曾担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园林协会理事。在美国为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金山诗艺会》顾问,其出生地广州市番禺区政府把其艺术成就、史绩及教学画作存入档案馆‘名人库’,以作永久性珍藏。

        “品高气自清,人雅画才雅”。他虽是名人,却“高格调作画,低格调做人”。孔宪明教授曾在《天宝隐石》一画中,画了一尊斑驳亘古的大石静卧滔滔河水之中,自喻“谦诚隐蕴”之心,任凭天荒地老、时势万变,绝不随波逐流,径岿然不动、抱朴藏真、勤勉守拙,愿为世界更纯美,多留笔墨在人间,而绘画一生,奉献一生。


                                                             文/叶理  刘月秀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