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风采
一腔热血治“黄龙” ——记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林孔湘教授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来源单位及审核人:党委统战部   编辑:   审核发布:系统管理员
 

                                                

林孔湘(19101985),男,福建省闽侯县人。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29考进福建协和大学,1934年毕业,即回闽侯县乡村师范中学教书。1936年获留学美国奖学金,进亚历根尼大学攻读研究生。1941年1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副研究员。看到祖国灾难深重,积弱积贫,他立志为国贡献力量,遂于同年9月回国。先在岭南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43年至1945年执教于四川大学、云南大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岭南大学,1947年任岭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室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任华南农学院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林孔湘一生潜心研究柑橘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源为病毒,首创柑橘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橘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51年被授予“广州市模范教育工作者”称号,1956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先进工作者”。

 

“黄龙”,即柑橘黄龙病,亦称黄梢病。病树最初有一至数枝夏梢或秋梢在将近老熟时,其全部新叶停止转绿而均匀地转黄、变硬。一段时间后,便全株发黄凋残。它常常使柑橘果树大片大片地枯死,动不动就是几万株、几十万株地毁灭。它还有个更形象的名称叫作“柑橘之癌”。林孔湘教授和这个柑橘“癌症”结下了不解之缘,用毕生的才智和精力与它战斗了四十余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1910512,林孔湘出生在福建闵侯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人的活路就在土地上。家里种了一些庄稼,父亲在乡间兼营小规模的柑橘业。家乡的山水之美和果园之乐是他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便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柑橘生产有浓厚的兴趣。家庭的贫寒并没有阻止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他很晚才进入乡间小学念书,而且是半农半读。在福州格致中学和厦门集美中学里,他凭着自己的学习天赋和刻苦精神,只用4年时间读完6年的中学课程。

面临着沉重的生活负担,林孔湘不得不中断学业做乡村教师。1929年,他考入福建协和大学,并获得清寒大学生奖学金。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到闵侯县乡村师范中学教书。

1936年,在协和大学教务长陈均思教授推荐下,林孔湘经过选拔考试,获省教育厅公费出国留学。当时“华北事变”发生不久,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26岁的林孔湘背负着沉重的行囊、抱着振兴中华的决心,远渡重洋,来到大西洋的彼岸继续深造。他先到美国亚力根尼学院学习,一年后便顺利地转到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受业于世界著名植物病理学专家HH.怀素教授,主读植物病理学,副修植物生理学。

1941年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他,高薪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任副研究员。1941年,也是祖国多灾多难的一年。面对着祖国母亲痛苦的呻吟,林孔湘心急如焚。故土之情,魂牵梦绕,海外游子报国心切。林孔湘谢绝了校方的挽留,回到了祖国。

归国后,林孔湘受聘于岭南大学;1943年又先后在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同时兼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更清楚地看到满目疮痍的国土和民不聊生的悲惨现状。科学不一定能救国,但救国不可以没有科学!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重回岭南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1947年,大学建立植物病理研究所,他任主任;1948年,植物研究所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孔湘和大学生一起,穿着洁白的衬衫,系着鲜红的腰带,敲起锣鼓,扭起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开国之初,生机蓬勃、百废待兴,林孔湘带领着学生在科学的崇山峻岭继续前行。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林孔湘任华南农学院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曾任民盟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和广东分会理事长。

 

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坚持真理”

“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坚持真理”,这是林孔湘毕生坚持的信念,也是他痴心不改的追求。在几十年的柑橘黄龙病研究中,他几经波折,屡遭劫难;然而,泰山压顶不弯腰,只要是真理,他从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柑橘黄龙病是我国华南地区毁灭性病害,仅广东、广西、福建三省(区)到上世纪80年代已损失1000万株以上。这种病害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是1919年莱金(Reinking)的报道。1930年后,黄龙病毒开始从广东的潮汕地区迅速蔓延。

林孔湘早在大学期间就对柑橘黄龙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放前作过大量的调查研究。1941年开始,他数十年坚持不懈地从事柑橘黄龙病的研究。这期间,林孔湘无数次深入江西赣州、南丰,福建龙溪、福州,台湾新竹、员林,广东潮汕地区,广西南宁、柳州等地调查黄龙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做如此浩繁的工程,这其中的艰辛和劳苦是难以想象的!

柑橘黄龙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上,研究者看法不一:

一位来华工作的苏联植物生理专家,到中国后跑了几个地方,看了几个柑橘园,就断言柑橘黄龙病是水害造成的,只要果树上山,问题就可以解决。

一批从事柑橘栽培的青年园艺工作者,他们认为黄龙病是栽培技术不当所造成的,只要搞好栽培,问题就可解决。

福建有个农民劳动模范宣称自己用砍烂根、剪病枝、换新土、施肥料的办法医好了两株黄龙病树,这件事轰动一时,被认为“土专家战胜洋专家”,是“卫星上天”。各地都准备大规模推广。

林孔湘经过反复实验,排除了水害、栽培失当等原因,证明病毒是黄龙病的病原。为了使自己的结论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19511953年的三年里,林孔湘每年都用蕉柑、椪柑两个品种接种病毒,接种树共有292株,对照树501株,接种树发病率为64%,对照仅为1.6%。带病苗木少数先发病,既而逐渐蔓延,后来则快速发展,这完全符合侵染性病毒的蔓延规律。

林孔湘的“结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苏联专家的看法,因此被看作为“狂妄自大”。对青年园艺工作者的意见,他用实证辩驳,就被看做是打击新生力量。对那个医好了黄龙病树的农民劳模的做法,林孔湘在会议现场直率地指出,那两株果树感染的根本不是黄龙病,那位农民的经验不是治疗黄龙病的经验;这一来,又被认为是打击土专家。

一顶顶帽子向他扣来,可林孔湘很“倔”,绝不让谬论半步! 他写信给农业主管部门,建议派专家组来学校考察他的研究成果和观察柑橘黄龙病的传染现象,从而研究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方针。可是这封信犹如石沉大海,毫无消息。他趁赴京参加米丘林诞生百年纪念会之际,向国家农业部建议召开一个柑橘黄龙病防治问题的座谈会,并到实地考察。

19562月,农业部组织的柑橘黄龙病考察团,到广东潮汕地区考察。专家们亲眼看到了黄龙病传染和蔓延的严重现象,认真倾听了农民的声音,并到学校考察了林孔湘的实验结果,最后肯定了黄龙病乃由病毒所致的研究结论,采纳了林孔湘提出的防治柑橘黄龙病的五项措施,即实行严格检疫、培养无病苗、早挖除病株、加强防虫、加强栽培管理。这样,数年来关于黄龙病的病原和防治方针的争论才告结束。

 

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没想到,厄运会降临到这位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身上。

1957年,他和他的助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戴着右派帽子下放到粤东农村劳动。在粤东农村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没有停止科研工作,继续进行繁殖材料消毒的热处理试验。1958年,他们首次培育出不带病毒的柑橘苗木。这个技术创新,填补了柑橘病毒学的一个空白。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他的这项成果直到1964年才在《植物病理学报》上公开发表,而且还是得到陶铸同志的特别关照。这一耽误就是六年。

“十年动乱”中,本来已经早就摘了“右派帽子”的他,又被重新戴上“帽子”。他被派去做最艰苦的劳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致使胃大量出血,但是林孔湘仍然继续研究。1975年,他发表了“根除黄龙病及其它柑橘危险性病虫的途径和方法”论文,有关部门根据林孔湘的理论和整套技术,培育出一批无病虫柑橘苗木,经过示范种植,取得了预期效果。这是柑橘病虫害防治上的一项革命性措施。

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79年,强加在林孔湘头上的种种罪名得到了平反,省农业委员会恢复了广东省黄龙病研究小组的工作和他的组长职务。

此时林孔湘已是暮年,“十年动乱”烙下的伤痛使他的身体渐渐衰弱下来。加上1976年他曾患胃癌,在两年间先后动了两次大手术,整个胃和脾脏已全部切除,他靠着用肠做的假胃来维持生命。拖着极其虚弱的身体,怀着对科学事业一片赤诚之心,林孔湘奔走于粤、桂、闽三省区柑橘产地,到处开讲座,推广他的技术,促进各地区广泛建立无病虫苗圃。他撰写的《柑橘无病虫栽培》一书,被农业部出版社定为特急件付印;北京科教制片厂将他的研究成果拍成科教片,向全国各地普及和推广。

1981年的6月,林孔湘意外地收到了C.N.罗惠斯彻尔的一封信。这位美国柑橘病毒专家在信中写到:“你在柑橘黄龙病热处理工作上的卓越贡献,是对我的柠檬碎叶病毒和其他柑橘病毒热处理工作根本性的启发和鼓舞。”林孔湘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研究成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受到了青睐,被美国植物病理学界誉为柑橘病毒学上的一个创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中郑重地写到——柑橘苗木未使用这种消毒方法处理是不准出售的。

1983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教授C.N.罗惠斯彻尔应农业部邀请来华讲学。他专程到广州拜访了林孔湘。他对林孔湘说:“我看了你那篇柑橘接穗芽条热处理的文章,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那时我们用过的柑橘病毒热处理的种种方法全都失败了,正处于绝望的境地,佛州的两位柑橘病毒学者也同样遭到失败,并断言用热处理方法消除柑橘病毒是不可能的。看到你的文章的英文摘要,我顿时感到又有了希望。后来按你的方法试验,果然获得成功。”

林孔湘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他提笔给《羊城晚报》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恳切陈辞《不要忽视自己的科研成果》。信中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言以蔽之,无非是盲目崇洋和瞧不起自己而已!我国的科学技术是注定要落在外国后面吗?我们中华民族的气概到那里去了?429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林孔湘的信,还配有著名评论家微音写的评论。接着,《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建科技报》、民盟《中央盟讯》等报刊竞相转载。读者来信象雪花般向林孔湘飞来,对他表达敬佩之情。

“愿将余辉照青山”

1983919,一篇出现在《羊城晚报》头版头条的文章《爱国赤诚  催人泪下  林孔湘立遗书舍命治“黄龙”》,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林孔湘深深的敬意。

事情是这样的:1982年秋天,林孔湘应邀赴广西、福建考察柑橘病害,经不起旅途劳累,回学校后重病一场。在病榻上,他不忘给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同志写信,对当地柑橘生产提出许多具体建议。这次他再赴广西,是给广西农垦系统讲习班作柑橘无病虫害技术报告。此次远行,他瞒着家人,悄悄地把“遗书”托付给华南农学院副院长李沛文教授。一位科技工作者得知此事后,含泪挥毫,向《羊城晚报》反映了上述情况。

“遗书”是两封封好的信,一个封皮上写着“我的心愿”,另一个封皮上写着“对我离职(老人不忍心写去世二字)后,广东省柑橘黄龙病研究小组的领导及工作的意见”。并对李沛文说:“万一我回不来,这就是最后的话了。”七十三岁的林孔湘不顾个人安危,远行广西,决心为祖国建设事业尽自己最后一点力量。

97日抵达南宁,第二天向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第三天作了一个长篇报告。第四天到柑橘苗圃实地考察,并对培育无病苗的计划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第五天召开座谈会,回答学员们的提问。广西农垦系统的领导考虑到林孔湘的身体状况,原计划把讲习班搬到广州办或者先录音,回广西播放;然而林孔湘拒绝了,他坚持要亲临广西现场。一回广州,林孔湘果然病倒了,高烧至40多度,多次昏迷。

此时的林孔湘,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牙也掉光了,进食十分困难。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个“无脾、无胃、无牙”的“三无”人。19843月,林孔湘应《福建日报》之约,写了一篇散文。字里行间透露出他最后的心路历程:“和病魔作斗争我毫不畏惧,一想到柑橘之‘癌’黄龙病还在广大柑橘产区肆虐,我个人的安危又算得什么?我是将落山的夕阳了,但是我多么愿把最后的余晖再照一照祖国、家乡美丽的青山啊!”

198566,林孔湘静静地走了。

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到亚太地区考察柑橘黄龙病,专家H.D卡特林(Catling)博士对林孔湘的“柑橘无病虫栽培”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这项工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1996年,国际柑橘病毒学会第四届会议在西班牙召开,会议的论文汇编成厚厚的文集。书的首页印着林孔湘的照片,介绍他的生平和科学成就,扉页上赫然写到“谨献给林孔湘先生”,以此来纪念为柑橘病毒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林老。

 

                                      文/万  蕙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后台地址